5月9日,农业部举行“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启动实施新闻发布会,农业部新闻发言人叶贞琴和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曾衍德、畜牧业司司长马有祥、渔业渔政管理局副局长李书民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叶贞琴介绍,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粮食连年丰收,棉油糖、果菜茶、肉蛋奶、水产品等供给充裕,但也付出了很大代价,农业资源长期透支,过度开发,农业面源污染加重,农业生态环境亮起了“红灯”。化肥、农药等投入品过量使用,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农膜回收率、畜禽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率偏低,海洋渔业资源持续衰退等问题伴随而来,成为当前农业生态资源环境面临的突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农业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2015年打响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提出了“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任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年农业部进一步聚焦重点和关键,启动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行动、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东北地区秸秆处理行动、农膜回收行动和以长江为重点的水生生物保护行动等“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
叶贞琴表示,这五大行动针对当前农业绿色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短板,这些问题中央领导高度重视,群众关心,社会关注。能否解决好,关系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老百姓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解决好这些问题,就牵住了农业绿色发展的“牛鼻子”,抓住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任务。实施五大行动,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部署和重大举措,有利于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减少化肥等投入品的过量使用,优化产地环境,提升产品品质,从源头上确保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有利于推进农业生产废弃物综合治理和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归根到底,有利于把农业资源过高的利用强度缓下来、面源污染加重的趋势降下来,推动我国农业形成绿色的发展方式,走上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叶贞琴对五大行动的有关内容进行了简要介绍:
关于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4次会议上强调,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关系6亿多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是一件利国利民利长远的大好事。实施这一行动就是为了解决我国畜禽粪污处理利用水平较低的问题,全面打响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攻坚战。今年中央财政拟安排专门资金,采取以奖代补方式,聚焦畜牧大县和规模养殖场,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统筹现有各种项目,重点支持畜禽粪污处理和利用设施建设;聚焦规模养殖场户,建设全国性的畜禽规模养殖场信息直联直报平台,实现精准支持、精准管理、精准服务;成立国家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科技创新联盟,总结提炼有效模式,指导地方和规模养殖场科学治理畜禽粪污。通过这一行动的实施,使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以上,到2020年基本解决大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问题。
关于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目前,水果、蔬菜、茶叶等园艺产品的化肥用量大体上占农用化肥用量的40%,这是推进化肥减量潜力最大的领域。实施有机肥替代行动就是为了解决化肥用量过大带来的环境问题,力争用3—5年时间构建起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组织方式、服务机制和政策框架。在推进过程中,坚持减量与增效并重,生产与生态统筹,突出重点品种,就是苹果、柑橘、设施蔬菜和品牌茶叶;突出优势产区,就是在果菜茶的优势区、核心区选择100个重点县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示范,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和运行机制,打造一批绿色产品基地、特色产品基地和知名品牌基地。通过这一行动的实施,力争到2020年果菜茶优势产区化肥用量减少20%以上,核心产区和知名品牌生产基地(园区)化肥用量减少50%以上。
关于东北地区秸秆处理行动。东北是我国的大粮仓,秸秆尤其是玉米秸秆总量大,户均秸秆产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2倍,2015年,东北地区秸秆综合利用率仅为66.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5个百分点。可以说,东北地区秸秆问题解决了,全国的秸秆综合利用水平也就迈上一个大台阶。今年拟安排中央财政资金6亿元,在东北地区60个玉米主产县开展整县推进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大力推广秸秆深翻还田、覆盖还田等循环利用技术,推动以秸秆为纽带的循环农业发展;加快培育秸秆收储运社会化服务组织,建立玉米主产县全覆盖的服务网络,提高秸秆收储运专业化水平;创新并熟化一批秸秆还田、饲料、燃料利用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标准化水平;同时,推动出台并落实用地、用电、信贷等优惠政策,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多方参与的产业化发展机制。通过这一行动的实施,力争到2020年,东北地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新增秸秆利用能力2700多万吨。
关于农膜回收行动。我国每年农膜使用总量高达260多万吨,但回收率不足2/3。这一行动主要是解决目前地膜回收难度大、成本高带来的“白色污染”问题。今年,将在甘肃、新疆、内蒙古等地区建设100个治理示范县,以棉花、玉米、马铃薯为重点作物,以加厚地膜应用、机械化捡拾、专业化回收、资源化利用为主攻方向,连片实施,整县推进。强化源头治理,加快推动地膜标准修订;同时,调整补贴政策,由“补使用”转为“补回收”,试点地膜回收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探索“谁生产、谁回收”机制,使地膜回收责任由使用者转到生产者。通过这一行动的实施,力争到2020年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0%以上,农田“白色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关于以长江为重点的水生生物保护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一行动主要是解决渔业资源环境持续衰退恶化问题,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在抓好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保护上,大力推进中华鲟和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率先在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实现全面禁捕。在加强海洋渔业资源管理与保护上,重点推进“渔船双控”“总量管理”和“伏季休渔”,继续清理整治“绝户网”和涉渔“三无”船舶,引导和支持渔民转产转业;同时,积极推进海洋牧场建设,增殖养护渔业资源。通过这一行动的实施,力争到2020年,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衰退、水域生态环境恶化和水生生物多样性下降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水生生物资源得到恢复性增长,实现海洋捕捞总产量与渔业资源总承载能力相协调。
叶贞琴指出,实施“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既关系农业本身绿色发展,又关系整个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又是美化农村人居环境,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下一步,农业部将会同省级农业部门,以五大行动为抓手,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中央电视台记者:近两年出于保护本地环境的目的,一些地区划定了“禁养区”,关停畜禽养殖场,同时国外的畜产品进口持续增加,请问这样一消一长的情况下,农业部如何统筹畜牧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马有祥:近年来,畜禽粪污日益受到诟病。但我们不应该忘记,畜牧业为城乡居民肉蛋奶供应提供了有力保障,为农民增收、保障就业做出了很大贡献。畜禽粪污是规模养殖带来的副产物,是发展中的问题。
过去都是分散养殖,一家一户养几头猪,畜禽粪污都还田了。现在我国畜禽规模化养殖水平已经达到56%,相对于传统的分散养殖,无论是劳动生产率、资源转化率和畜禽生产率还是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抗风险能力、综合竞争能力,都有了革命性的提高。但是规模养殖场在产生规模效益的同时,确实也产生了相当规模的粪污。畜禽粪污是重要的资源,培肥地力、发展有机农业离不开有机肥,也是清洁能源的重要原料,例如沼气发电就可以以畜禽粪污为原料,这也契合绿色发展的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
农业部一直重视畜牧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十二五”时期就提出了畜牧业发展要保供给、保安全、保生产并重,要发展环境友好型的畜牧业。具体要在三方面做好统筹。第一,在指导思想上做好统筹。坚持保供给、保生态、保安全三者并重。在畜牧业发展中解决粪污污染问题,通过推进粪污资源化利用,实现畜牧业更高质量的发展,用绿色发展的办法推动畜牧业提档升级。我们既不能无视养殖污染而单纯追求畜牧业发展,也不能不顾历史发展阶段和基本条件,对养殖场一关了之、一禁了之。第二,在工作部署上要统筹。无论是“十三五”规划还是年度工作安排,无论是政策设计还是投资安排,都要做到保供给和保环境的协调平衡,既支持畜牧业转型升级,又考虑粪污的资源化利用,既有划定“禁养区”的要求,也有养殖区域调整优化的措施。既支持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又开展绿色发展示范创建。既考虑“为养而种”,也考虑“为种而养”,实现新型的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发展关系。第三,在工作责任落实上要统筹。要落实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又要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这两个责任是一体的。
关于生猪布局调整的问题,南方水网地区因为水环境相对比较敏感,承载能力相对有限,养殖和水环境的矛盾比较突出。2015年农业部发布了《关于促进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布局调整优化的指导意见》,指导南方水网地区根据土地承载能力科学确定适宜养殖规模,也制定发布了《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优化区域布局,积极引导生猪生产向东北等环境容量大的地区转移。现在看生猪北上趋势非常明显,大量生猪养殖向东北四省区转移,东北地区发展有基础、有资源、有空间,是承接生猪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下一步,农业部将立足全国生猪布局调整,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努力把东北地区打造成全国猪肉产品重要供应基地,真正实现种养结合、农牧循环。
经济日报记者:我国是化肥使用大国,化肥的使用对保证粮食等农产品产量有重要作用。请问为什么提出实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
曾衍德:我们提出有机肥替代化肥,是形势需要也是发展的必然。过去为了保供给,化肥用量确实过多。这不仅带来成本的增加,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一些影响。我要指明一点,现在的化肥减量,包括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不是不要化肥,而是需要把过去不合理的使用量减下来,把过量使用的势头降下来。现在要推行农业绿色发展,有机肥替代化肥就是一项重大措施。
这一行动的意义,我认为有三点:一是节本增效。我国是水果、蔬菜、茶叶生产大国,但其综合效益远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一个重要原因是化肥用量过高。我国果树的亩均化肥用量37.4公斤,是日本的2倍多、美国的6倍、欧盟的7倍,蔬菜亩均化肥用量47.6公斤,比日本高了12.8公斤,比美国高了近30公斤,比欧盟高了30多公斤,现在只有把有机肥利用起来,才能把化肥用量降下来,生产成本也才能降下来。二是提质增效。现在不少消费者说水果蔬菜口感不如过去了,这与化肥使用过多也有关系。实验表明,施用有机肥的果园,果实的外观和内在品质均有明显提高,就是我们常说的口感好,商品价值也高。施用有机肥后,果皮的花青素含量会提高20%-30%,维生素C可以提高10%-30%。三是改善环境。现在农业生产有一个现象,一边是化肥过量使用带来土壤酸化和水体的富营养化,一边是畜禽粪污堆积得不到有效利用造成污染。我们通过有机肥替代化肥,使农牧结合更紧密,把畜禽粪污利用起来,也使农产品质量提升,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一方面覆盖面很广、跨度很大,另一方面各个行动可能在推进重点以及进度上都会有差别,如何确保这些行动能够同步推进取得实效?
叶贞琴:“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确实覆盖面很广,环节很多,主体也很多,需要统筹推进。农业部韩长赋部长要求,农业部要把五大行动作为农业发展全局性、战略性、长远性的任务来抓,而且一定要抓出实效。从农业部的角度看,要做的事情很多,能够做的事情也很多,我们重点从四个方面来抓:
第一,抓好组织领导。农业部成立了五大行动的领导小组,韩长赋部长任组长。每个领导小组都有一套领导推进机制,每一个行动都由副部长担任“行动队长”负总责,各牵头司局负责制定方案、研究推进机制、加强责任分工。这五个行动方案有的已经下发了,有的正在制订中。农业部将制订好政策,搞好顶层设计,总结好模式,推动各个地方把工作落到实处。
第二,搞好示范带动。五大行动是一项新的任务,很多需要先开展试点,探索模式、总结经验,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和治理模式。比如说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已经遴选出了100个示范县(市),这100个示范县(市)既是果菜茶生产大县,又是畜禽养殖大县。比如农膜污染治理,今年在甘肃、新疆、内蒙古建立了100个地膜污染治理示范县,全面推广使用加厚地膜,基本建立起回收加工体系,示范县当季的地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率先实现地膜基本资源化利用。
第三,建立推动落实机制。五大行动的落实,要靠政府、靠市场、靠社会多方努力,要形成合力。总的来说有三句话:一是政府支持不可少。今年农业部将整合存量资金,积极争取增量资金,通过补贴等方式推动各项任务见成效,要以绿色生态为导向,逐步建立政策和项目体系。二是市场机制更重要。这五大行动,除了水生生物保护行动之外,其他四个行动都必须建立起市场化运行机制,同时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鼓励生产经营主体和治理主体等第三方主体共同参与。比如,在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中,就采用了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同时也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撬动各类资本参与有机肥生产和推广应用。三是考核约束要加强。五大行动光靠农业部门不行,光靠农业部更不行,更要靠地方政府推动落实。我们将建立推动落实机制,做到有标准、有考核,把政策项目、资金安排和考核评价挂起钩来,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规模经营主体的积极性。
第四,创新技术模式。五大行动的实施,技术性很强,农业部要发挥专业技术和队伍的系统优势,积极组织开展产学研协作攻关,加大配套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装备的研发力度,集成组装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扩大推广范围。例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行动已经总结出7种粪污资源化处理模式,并印发给各地参考,指导地方因县制宜,因场施策。
“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是一场总体战,也是个系统工程。下一步,我们将加强统筹协调,整合资源力量,形成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特别是要突出重点地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以及现代农业产业园要率先行动起来,统筹推进五大行动,把农业绿色发展的机制建起来、模式立起来,使五大行动能够早日见到成效,早日造福社会和群众。
新华社记者:地膜覆盖被誉为农业领域的“白色革命”,但是农村地膜残留导致的“白色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请问该如何处理好“白色革命”和“白色污染”这一两难问题?
廖西元:农膜是继种子、农药、化肥之后的第四大农业生产资料,具有明显的增温、保墒、除草等方面的作用,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随着地膜用量和使用年限的不断增长,在局部地区也造成了“白色污染”,成为农业绿色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近年来,各地农业部门积极推进地膜回收利用,一是加强地膜回收加工能力建设。扶持建设了一批废旧地膜加工企业和回收网点。二是加强地膜回收治理,大力实施“五个一”地膜综合治理。三是加强地膜科技创新,产学研相结合,开展可降解地膜的试验和示范。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行动目标和重点任务,着力推进五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推进地膜标准修订。增加地膜厚度、拉伸长度,提高地膜可回收性,强化源头治理。第二,推进示范引领,在西北地区重点抓好100个示范县,集中力量,聚焦投入,集成技术,搞出示范样板。第三,推进机制创新,调整落实好相关补贴政策,由“补使用”转为“补回收”,加快研究地膜回收生产者责任延伸机制,探索地膜回收责任由使用者转到生产者。第四,推进科技创新,组织科技力量,重点开展可降解地膜攻关、残膜捡拾、加工机械研发,建立农膜监测调查制度,加强统计分析工作,完善考核指标体系。第五,推进工作落实,明确责任分工,部门相互配合,主体协同推进,形成合力,确保措施全面落实到位。
人民日报记者: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中提到,力争到2020年我国果菜茶优势产区的化肥用量减少20%以上,核心产区和知名品牌的生产基地减少化肥用量50%以上。请问这一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如果按期实现,需要采取哪些措施?
曾衍德: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已经实施了三年,取得了初步成效。去年化肥使用量基本接近零增长,增速在减缓,有的省份已经是负增长,氛围正在形成。我们提出,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的优势区到2020年化肥用量减少20%以上,核心区和知名品牌生产基地化肥用量减少50%以上,这一目标是经过充分论证,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
我们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主要是“五动”。一是政策扶持促动。现在农村劳动力成本增加,农民应用有机肥、农家肥费时费力,所以要通过政策引导支持农民应用有机肥。今年中央财政安排了专项资金支持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同时结合沼气工程、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等项目,同向推进,形成政策合力。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财政安排了专项资金支持农民利用有机肥,积累了一套好的做法,政策效应是很好的。二是农牧结合联动。鼓励就地就近利用好畜禽粪污等养殖废弃物,积造施用有机肥。这次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示范县选择的也是养殖大县,实现循环利用、变废为宝。三是技术创新驱动。比如畜禽粪污堆沤环节、施用商品有机肥、沼渣沼液无害化处理环节,初步提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还要创新服务机制,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有机肥替代化肥,有些地方已有很好的经验。四是新型经营主体示范带动。新型经营主体对有机肥的利用有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发挥他们在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利用方面的示范作用,引领有机肥替代化肥。五是品牌基地推动。通过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用最健康的土壤生产最优质的农产品,打造一批绿色产品基地、特色产品基地、知名品牌基地,增加绿色产品的供给。有的基地做的非常好,用有机肥,打造有机食品,做品牌销售,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特色化的消费需求。我们认为通过这些措施的推动,通过三五年的努力实现化肥减量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农民日报记者:请问农业部将如何推动新的伏季休渔制度和在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实现全面禁捕这两项工作?另外,在海洋牧场建设上有哪些具体举措?
李书民:这个问题涉及三个方面。第一关于伏季休渔的制度调整,为确保新的海洋伏季休渔得到落实,5月1日农业部联合中国海警局在浙江象山、辽宁大连和海南三亚围绕重点区域、重点时段和重点对象,同时开展了伏季休渔专项执法行动。重点区域是渔港和渔场,重点时段是伏季休渔期间的一头、一尾和特许捕捞实施期,重点对象是捕捞辅助船、特许捕捞船、特殊作业方式船、过去多次违反伏季休渔规定的有“作案记录”的船以及涉渔“三无”船舶。为保障执法取得实效,我们将重点加强执法部门联动、陆海联动、线内线外联动,实现伏季休渔秩序稳定和渔区社会稳定。
关于率先在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实现全面禁捕,我们采用先退后禁的方式。先推动保护区捕捞渔民退捕上岸,再对相关水域颁布禁渔令,稳步推进保护区全面禁捕工作。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中央引导、地方兜底”的原则,统筹推进渔民上岸安居、教育、医保、低保、养老以及扶贫等方面的政策落实,加强实用技能培训,努力拓宽退捕上岸渔民增收渠道,力争做到渔民退捕有保障、保护区禁捕不反弹。
海洋牧场是基于海洋生态系统原理,在特定海域通过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等措施,构建或者修复海洋生物繁殖、生长、索饵或者躲避天敌生物所需要的场所,增殖养护渔业资源,改善海域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利用的渔业模式。2002年以来,农业部积极支持地方开展海洋牧场建设。截至目前,全国已经投入海洋牧场建设资金55.8亿元,产生了明显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海洋牧场与海上观光旅游、休闲海钓相结合,全国年度接纳游客超过1600万人次,成为海洋经济增长的新亮点。2015年以来,农业部组织开展了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创建工作,计划通过五年左右时间,在全国沿海创建一批区域代表性强、公益性功能突出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截至目前,我们已经创建了两批42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今年我们还将组织召开全国海洋牧场建设工作现场会,总结先进典型,推广先进经验,促进我国海洋牧场发展再上新台阶。
新华网记者:东北作为我国大粮仓,户均秸秆产量远高于全国水平,但它的综合利用率却比全国水平低。请问,如何针对东北地区的特点,因地制宜地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廖西元:东北地区一方面秸秆总量大、还田腐熟慢、离田成本高,另一方面黑土地亟待提高有机质含量,冬季农民又有强烈的取暖需求。我们开展东北地区秸秆处理行动,将围绕提高秸秆农用水平、收储运专业化水平、综合利用标准化水平和市场化利用水平的提高,以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利用为三大主推利用方向,切实做好七个强化。一是强化责任落实。落实地方各级政府、生产经营主体的责任,形成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二是强化政策配套。进一步加大对秸秆还田、收储运、加工利用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三是强化资源整合。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利用,与其他涉农项目资金集中使用、集成力量实现重点突破。四是强化市场引领。综合利用税收、财政等政策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快建立秸秆收储运销各环节稳定运行的产业化利用机制。五是强化区域聚焦。聚焦重点区域,以县为单元,加大项目支持力度,确保这些地方首先达标。六是强化绩效考核。采取第三方考核机制,定期对行动方案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推动工作落实。七是强化宣传培训。及时总结典型经验,加强模式推介,分层次、分主体开展系列培训,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多种媒体宣传东北秸秆处理的成功经验和好做法。
农资导报记者:东北地区秸秆处理行动提出对东北60个玉米主产县开展试点,推动出台补贴政策,请问60个玉米主产县的名单是否确定?补贴政策与去年相比会有哪些调整?
廖西元:我们提出在60个县开展示范工作,具体到东北地区还需进一步沟通,按程序进行遴选。推动秸秆综合利用补贴政策的落实,主要包括秸秆还田、收储运、加工利用等方面。比如还田需要补贴农机、补贴耕作,犁田方面需要对打捆机械、专业化组织进行补贴。秸秆收储方面,对秸秆收储临时堆场,需要推动地方出台按照设施农用地管理的制度,对收储量达到1万吨以上的收储场给予一定补贴。加工利用方面,需推动地方将秸秆加工用电纳入农用电范围;在燃料化利用方面,要支持生物质供热、供气企业发展,对秸秆成型燃料炊事采暖炉具给予补贴。 |